——语言沟通艺术与技巧
生活中的很多矛盾其实导火索根源在于不能好好说话,甚至连基本的沟通与交流都出现了障碍,每天都有学生不经意的向我抱怨:某某昨天在宿舍发了好大的脾气,弄得大家都不愉快;某某让我去给她拿快递,我当时戴着耳机在听音乐就说“不去!”,结果数落我好久还说忘恩负义不讲人情。看似都是日常的鸡毛蒜皮,可折射出一个核心:有话,不能好好说!
为什么会出现不能“好好说话”的现象?
第一,说话之难,难在“知止”。
生活中总有不少人,自以为懂得很多,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走的到水里游的,逢人说话总是“口若悬河”,如黄河之水滔滔不绝,成为大家的焦点,而且自己感觉很不错,刚开始,大家还恭维说口才很好,可久而久之,让人非常的厌烦,不仅浪费了大家的时间,更可怕的是不懂得“言多必失”的道理,总是口无遮拦,给人以显摆的感觉,说话不是在比赛,要放下“赢”的执念,月满则亏,水满则溢,多留一些空白便是恰到好处。因此,“好好说话”要学会“适可而止”。
第二,说话之难,难在“知人”。
古人云:秀才遇见兵,有理说不清。“好好说话”要考虑受众的对象。同频的人交流才会顺畅,对牛弹琴,终究徒劳无功,甚至还会引起误解。我曾处理过一个混合宿舍的矛盾,A同学属于活泼开朗健谈类型的人,总喜欢找人聊天,而下铺B同学直男且属于闷葫芦类型,每次A同学“叭叭”说一大堆,B同学轻则笑一笑,重则来一句“闭嘴,别说了!”,正因为这样,有一次A同学拿了比赛奖,和B同学说了一堆感言,B同学最终说了一个词“噢!”,就象拳头打在棉花上,闹得不欢而散,积怨由此开始,终在某一天,B同学嫌A同学太吵,两人针尖对麦芒,差点干起来了,经调查了解,其实,就是彼此之间不能好好沟通交流,导致误解。
第三,说话之难,难在“知心”。
有一个词叫“口腹蜜剑”。有的人说话如同抹蜜,专拣漂亮好听的话,比如,曾有一个女生给人的印象就是对着任何同学都说:哇,你今天好漂亮啊!可转身就撇着嘴说:真臭美!久而久之,大家都看到了她虚伪的一面,就不想再有过多的交集了,这名女生很委屈,认为是大家都在孤立她,其实,无论说话做事,贵在真诚,虚情假意,终究是经不住考验的。
第四,说话之难,难在“知时”。
小时候,大人常告诫我们,说话当说就说不当说就不说。其实,就是讲的要恰到好处,把握分寸。古人云:天时地利人和。说话也要选择好时机,关键时刻可以事半功倍的效果。相反,如果没有把握好时候,也会导致适得其反,坐失良机。比如,当两人争吵正激烈互不相让,在盛怒之时无论说啥都不会有好的效果,不如让双方冷静下来了再一一剖析,这样效果会更好,否则不仅于事无补,甚至会受到牵连激发更多的矛盾。
语言,不仅仅是我们生活中传递信息的工具,更是思想的载体、情感的表达和灵魂的镜子。一句有温度的话可以化解尴尬,甚至,在剑拔弩张中化干戈为玉帛,起到四两拨千金的效果;同样,一句没有温度的话也可以让人瞬间如坠冰窟,甚至,怒火中烧激发矛盾,不亚于在火上浇油。学会“好好说话”,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非常重要,首先,能迅速的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;其次,提升自己的语言自信力;再次,降低因沟通不善而产生的成本。
如何学会“好好说话”?
第一,“好好说话”之前先学会如何倾听。
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曾说:“我们有两个耳朵和一个嘴巴,所以我们应该多听少说。”,听人说话,而且,听话听音,这样才能更好的去领悟别人的重点、要点甚至话中之话。而且,学会倾听,甚至带着温暖的表情去倾听,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心的距离,更能容易引起共情。这点,在生活中很多人极容易忽视,往往急不可待,大大影响沟通交流的效果。
第二,适当运用“沉默是金”。
有时候适当的保持“沉默”,就象此地无声胜有声,甚至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。沉默不是不说话,而是在关键时候选择“沉默”,选择恰当的时机再说话,我们经常看到,在诸多的商务谈判中,掌握主动权的往往是最后一个开口的人,在沉默的同时其实是在保持着高效率的倾听,然后抓住关键点主动出击,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这就是“沉默”的力量。
第三,话不说满,凡事不可绝对。
真正有意思的说话就象打太极,需要一招一式你来我往,而有的人往往一开口便把回路堵死了,让人再难以接下去,没有回漩的余地,只能草草收场不欢而散。语言艺术的的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,而在于表达的精准,以及对环境对时间有眼见的把控与掌握。
第四,把握好节奏,温软有度。
语言是一门艺术,也会注重美的效果。温软而有力量的话是最好的状态,也最能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。常言道: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伤人六月寒。为了更好的促进人际关系,我们有必须保持语言的温度,这需要我们多从内心修炼开始,就象相由心生,其实,语言也是一个人修养与魅力的展现。 所以,说话的艺术,归根结底是做人的艺术。言为心声,话如其人。修习说话之道,实则是修养心性之功。
有事好好说话,学会好好说话,做一个有内涵有魅力的人,让人际关系更加顺畅!